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经济学研究

  • 推进农业现代化:新世纪工业支持农业政策实施的效能再探

    贾少鑫;高军峰;

    中共中央实施工业支持农业政策,根本目的是通过以城带乡和以工哺农,推进农业现代化经营和工农业协调发展。工业支持农业政策实施效能集中体现在农业市场化水平提升、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财政支农力度较大、城乡资源配置优化、农业市场环境改善等方面。工业支持农业政策实施不可能完全达到农业现代化预期水平,农业经营成本较高、农业收益率偏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农业经营收益较低等问题,是党和政府实施工业支持农业政策过程中必然面临的问题。借鉴先起工业化国家实施工业支持农业政策经验,出现这些问题并不意味着工业支持农业政策本身有问题,恰恰说明实施工业支持农业政策必须大力推进生产要素资源向农业倾斜配置,推进实现农业现代化经营。

    2025年04期 v.65;No.325 1-8+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3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国家级城市群建设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基于城市群内部差距收敛视角

    李恒;殷志高;

    国家级城市群建设是政府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进一步发挥城市群经济带动作用具有积极影响。使用2009—2021年中国21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以国务院批复同意城市群发展规划构造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DID)实证检验国家级城市群建设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群建设能够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缩小城市经济差距,有利于推动城市群内部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相较于单中心城市群,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对多中心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效应明显更强;城市群建设能够通过强化城市经济联系和扩大要素借用规模两种市场化渠道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025年04期 v.65;No.325 9-18+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0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协同创新视域下河南省发展智慧体育产业对策研究

    张丽;

    协同创新既体现了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衔接和融合,又体现了政府整合产学研资源优势的意志引导和制度安排,是创新驱动型经济的基本驱动力。智慧体育产业具有技术融合、资源整合、需求契合的特征,智慧体育产业的协同创新不仅要形成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为核心要素的创新联盟,更需要以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和其他非营利性组织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模式。实现河南省智慧体育产业的协同创新和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部门加大顶层设计力度,推动制度创新和公共服务创新,更需要加强创新主体创新策源能力建设,加强区域协同,推动智慧体育产业生态圈实现良性生长。

    2025年04期 v.65;No.325 19-25+152-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2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法学研究

  • 以公平为导向的个人信息同意规则

    李晓辉;

    在私法领域中,同意是一种义务、责任和风险的转移机制,具有改变人际规范状态的功能。一个公平的同意需要满足特定的条件。各国立法普遍将知情同意作为个人信息的合法性基础和侵权免责事由,但在现实中规范效果普遍不佳,原因在于意思自治理论主导的知情同意规则在复杂现代环境中已经很难发挥核心作用。规范发展重心已向建立公平同意所需要的制度环境和条件转移,建构公平条件的目标支持将我国《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中的知情同意理解为一种准法律行为。以公平为导向的体系性解释,还将更好地处理同意与其他个人信息合法性基础的关系,并支持将规制机制的重心向行政监管和合规转移。

    2025年04期 v.65;No.325 26-33+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论数字平等权的法律实现

    江国华;顾红松;

    在数字时代,宪法上的平等权附上了数字化特征,表现为数字平等权。数字平等权相较于传统平等权具有更加丰富的规范意涵,体现在数字人格、数字生存、数字发展和数字财产的平等。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以数据权力、算法权力、平台权力为代表的数字权力应运而生,对数字平等权造成多维冲击,导致数字平等权实现困难。数字平等权的实现存在着立法难以满足治理要求、行政难以达到规制目标和司法难以实现充分保护等法律困境,需要通过构建立法规范体系、强化行政监管效能、完善司法救济途径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法律路径对数字权力进行治理,以法治正义统摄数字正义,最终实现个体的数字平等权。

    2025年04期 v.65;No.325 34-39+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7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历史学研究

  • 郭海长与20世纪40年代河南大学的走向

    孙功奇;

    在一个学校的发展历程中,师生员工、校友都是某一特定时期的见证者、参与者、实践者,都发挥着或大或小、或直接或间接、或正面或负面的作用。作为河南大学校友,郭海长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40年代学校的走向,这在110多年的河南大学发展史上是不多见的。无论是在校学习期间宣传抗日救国,还是在开封创办《中国时报》唤醒民众;无论是组织带领部分师生投奔解放区,还是肩负重任只身前往苏州把2 000多名师生员工带回开封校园,郭海长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有了郭海长,才有了中原大学的创办和河南大学的顺利回迁。

    2025年04期 v.65;No.325 40-44+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5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明代土地契约秩序保障体系浅论

    徐嘉露;

    明代土地契约秩序保障体系的参与主体有契约当事人、当事人的宗亲邻里和各级政府。契约当事人以自有财产保障契约履行,主要包括支付土地瑕疵保证金、缴纳违约罚银等;宗亲邻里分别以“中人”“代书人”“领银人”“见人”等第三人身份见证和监督当事人的土地契约行为;各级政府通过颁布法律政策规范民间土地契约行为,组织乡绅调解土地契约纠纷,以司法判决惩处土地交易违法行为,从而有效维护民间正常的土地契约秩序。明代土地契约的参与主体从不同阶段和角度对土地契约秩序的正常运行和乡村社会稳定发挥着各自不同的功能作用。

    2025年04期 v.65;No.325 45-50+153-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文学研究

  • 《红楼梦》作为元小说的叙事艺术——兼论红学研究的开放范式

    顾明栋;

    《红楼梦》自问世以来产生了众多相互迥异的主题思想、诠释理念、研究流派和评论路径,这些研究结果有的可以和平共处或者勉强共存;有些则完全相互冲突和抵触。导致这些研究结果多元性的一个可能的回答也许是:《红楼梦》中不仅仅蕴藏了小说的主旨与文学理论间的相关性,而且是作者有意识地在小说创作与小说理念的交替作用下设计、构思并著述而成。从不同诠释理论的视角细读该小说创建的女性空间,即太虚幻境及其人间副本大观园,似可证明:这部小说不仅是模拟再现的产物,也是一种没有具体指涉对象的表现性产物。作者以丰富的想象、超群的思想和天才的艺术将该小说打造成一种元小说、诗性小说和开放性小说。《红楼梦》的创作预示了一种后现代的小说理论和开放性诠释范式,足以让后世学者研究几百年。

    2025年04期 v.65;No.325 51-64+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7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作为里程碑的十年——谈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托尔斯泰学”

    陈建华;

    “列夫·托尔斯泰学”在中国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以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社会为背景,以学科的发展脉络为主线,梳理与探讨“托学”在1980年代中国的相关史实和问题,如“全国托尔斯泰学术讨论会”的举办、逐步展开的“托学”学科建设、期刊与这十年的托尔斯泰研究等发现,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中国“托学”迎来了学术的勃兴与学科建设的新的起点,这十年成为“托学”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尽管还有迷茫和不成熟,一路并非坦途,但研究成果特色鲜明、成绩斐然,并为此后“托学”的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

    2025年04期 v.65;No.325 65-72+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3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古希腊文化向拜占庭文化转型的形象画卷——农努斯《狄俄尼索斯》的历史文化价值

    刘建军;

    公元5世纪“埃及史诗诗人学派”的代表作家帕诺波利斯的农努斯写作的史诗《狄俄尼索斯》,以三代酒神的依次替代过程为线索,重点描写了酒神狄俄尼索斯出生的过程、成长的经历和丰功伟绩,深刻反映了东地中海地区文化从古典时期到中世纪拜占庭文化的曲折和复杂转型过程,并通过艺术氛围的独特表现,体现了时代文化“马赛克式的”知识型构。

    2025年04期 v.65;No.325 73-82+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0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向西而行:“西”与鲁迅的文学创作

    张钧钧;程亚丽;

    鲁迅在文学创作中对“西”方位灌注了独特的构思。《弟兄》里写皓月“西升”,透露出沛君的迷信心理。《白光》借助“西高峰”“万流湖”等与“西”紧密相关的物象,通过让月亮、白光与陈士成三者一致性的“西移”,揭示出风水迷信和天人感应思想对民众的荼毒。《药》里的夏瑜被埋在路的“西边”,是因人们的方位等级观念所致。《长明灯》有意强调疯子被关在庙门“西边”的“西厢房”,是借助“西—白”的五行对应关系,既暗示了猜谜诗的深层谜底,也赋予反抗者以“白”的颜色标识,从而建构起其与守庙者“老黑”为代表的迷信庸众之间“黑白对立”的人物关系。《过客》一语概括即“走向西方”。《药》《长明灯》《过客》将觉醒者、反抗者与“西”方位紧密关联的构思来源有三点:一是由于传统的“时空一致性”观念,二是基于鲁迅的阅读经验,三是来自《周易》卦象内涵的启发。

    2025年04期 v.65;No.325 83-93+154-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4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教育学研究_“国际中文教育”专题(2篇)

  • 国际中文教育研究方法体系分层分类构建及应用

    吴应辉;

    研究方法体系是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石之一。构建国际中文教育研究方法体系,乃该学科理论体系构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中文教育研究方法,从纵向上看,由上到下可依次分为方法论、具体方法和技术工具应用三个层级;从横向上考察,国际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可分为通用型哲学方法论和学科特色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诠释主义方法论和复杂动态系统方法论是对国际中文教育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哲学层次的方法论。全球视野比较法、整体系统分析法和问题本位研究法是与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研究高度契合的三种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特色方法论。比较研究法、量化研究法、质性研究法、混合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是国际中文教育研究中应用广泛的具体研究方法。人工智能、统计软件等新兴技术作为研究辅助工具应纳入研究方法范畴。包括国际中文教育研究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应积极探索“人-智协同”的创新研究范式。

    2025年04期 v.65;No.325 94-99+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9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TikTok用户转入小红书现象对中文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启示

    耿娟;秦若曦;

    针对TikTok国际用户大规模向小红书迁移现象,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系统考察迁移用户的社交行为特征、内容偏好及学习需求,发现迁移用户呈现高活跃度与强平台黏性,内容偏好集中于中国社会发展实况,尤其关注科技、经济、教育等领域的进步成果。国际用户对中国的深入了解需求催生了显著的中文学习动机,形成文化认知与语言学习的双向驱动机制。该现象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提供了现象级案例,拓宽了跨文化传播路径,同时启示国际中文教育创新需深度整合新媒体资源。针对现存的语言服务缺口与文化认知偏差,以及大语言模型应用中的技术瓶颈与监管风险,“四贴近”人文交流原则及相应解决方案可资借鉴。

    2025年04期 v.65;No.325 100-107+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1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教育学研究

  • 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主题演变与发展——基于1999-2025年CSSCI期刊文献分析

    胡力方 ;任星欣 ;

    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999-2025年创新创业教育CSSCI来源期刊论文显示,其主题变迁体现了由探索到规范、由发散到聚焦、实践与理念并重的发展趋势。总体上,强“政策引导”和“行政推动”,紧密围绕党中央的战略规划与改革需求,“从发散到规范,到规模化再到聚焦”各阶段循序渐进,研究深度从一般化逐步过渡到系统化研究,再进阶到注重提升结论的可信性和可推广性的更高层次。未来要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为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重要人才支撑。

    2025年04期 v.65;No.325 108-114+15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0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编辑学研究_“出版专博学位点建设”笔谈

  • 胜任力视域下的出版专业学位教育

    方卿;

    <正>出版专业学位教育,是当下我国出版高等教育或出版人才培养的一个热门话题。相关研究源于2010年首批14所高校出版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点的获批,盛于2022年出版博士专业学位正式进入《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十多年的时间,我国出版高等教育大踏步地跨越了从本科层次的教育到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和从学术学位教育(含出版学类的自设硕士点和博士点)到专业学位教育两道门槛。这种跨越式发展,既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也是满足我国出版业高质量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从出版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看,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问题也是不应回避的。

    2025年04期 v.65;No.325 115-119+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出版博士专业学位点的现状及建设思考

    张志强;

    <正>2023年,我国新实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将出版列入可授予博士学位的专业学位,标志着我国出版高等教育进一步提升了教育层次。博士生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它不仅关乎个人的职业发展,也影响科研创新和社会进步。由于出版博士专业学位属于新设的博士专业学位,如何办好出版博士专业学位点,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一、我国设置出版博士专业学位的意义从出版专业发展历史来看,我国出版专业研究生教育起步较迟。改革开放后的1983年,我国设置了图书发行学本科专业,1984年设置了编辑学本科专业。1998年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时将上述专业合并为“编辑出版学”专业。但出版研究生专业一直未能列入我国“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2009年,南京大学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委托,举行了出版硕士专业学位设置论证会;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批准出版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Publishing,MP)设置方案。(1)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40所高校开设了出版硕士专业,其中既有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综合性高校,也有北京印刷学院等专业性高校。

    2025年04期 v.65;No.325 120-124+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7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出版博士要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方法论

    张养志;

    <正>出版专业学位纳入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实现了出版人才培养在本科、硕士和博士层面的全面贯通。在出版学尚未进入国家学术学位授权目录的情况下,理论建设和专业教育的任务都需要出版专博来承担。今天,我们探讨出版专业博士学位点建设,在遵循专业学位面向职业需求,重视产教融合中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养成的同时,亟待加强出版基础理论教育,夯实出版专业博士的理论基础。而出版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要处理好本体理论和价值理论的关系,既要以本体理论建构客观框架,也要以价值理论明确出版活动的价值取向、价值判断与选择。出版本体理论与价值理论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本体理论揭示出版的客观存在,价值理论赋予其政治功能和社会意义;前者回答“出版何以可能”,后者回答“出版何以必要”。二者的辩证统一,既是出版学理论深化的关键,也是应对出版业复杂现实问题的理论基础。

    2025年04期 v.65;No.325 125-130+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3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出版专博“1314”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王海刚;

    <正>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和《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出版”位列其中,目录代码为0553,出版专业人才可被授予出版博士专业学位。2023年12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的实施意见》。2024年4月,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一届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的通知》中,“出版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位列其中。这些文件的出台,体现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出版学科的高度重视,在利好政策的支持下,出版学科迎来了发展的春天。2024年9月,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23年度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中,北京印刷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河南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等7所高校获批出版博士专业学位点。这7所高校与自主增设的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3所高校一起,构成了我国首批出版专业博士的培养力量。

    2025年04期 v.65;No.325 130-13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0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编辑学研究

  • 论刘杲的出版评论实践及其特色

    曾建辉;范军;

    刘杲是我国著名的编辑学家、出版理论家、杰出的行业领导人和管理者。作为中国出版业改革开放的开拓者、规划者、亲历者、思考者,他撰写了大量极具创见的编辑出版主题的评论文章。出版评论不仅是他日常工作的独有方式及思想表达的主要工具,而且是他自身光荣成就的重要构成,在理念变革、管理创新、学科建设、理论深化和文化交流等方面亦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产生了深刻积极的社会影响。在多年评论实践中,刘杲逐渐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个性特色,即政策本位与闳放气度的联结、客观剖析与自我感悟的连缀、平实文笔与深邃思想的契合。他的出版评论实践对当前的出版评论活动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和启示意义。

    2025年04期 v.65;No.325 134-14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7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教材编审体系及其经验启示

    吴锋;郑晓琳;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教材编审体系的成型期,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教材出版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延安时期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教材编审实践道路,从“谁来编”“如何编”“如何审”等方面构建了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教材编审机制,培育了一大批彪炳千秋的编审名家,擦亮了中国共产党教材编审事业的精神底色,其编审教材数量之多、品质之高、发挥作用之大、影响之深远,堪称中国共产党教材编审史上的奇迹。延安时期的教材编审实践表明,建设高素质编审队伍是教材事业发展的人才之基,建立健全编辑制度体系是确保教材质量的关键环节,完善审查体制机制是守好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保障,这些经验为新时代教材编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2025年04期 v.65;No.325 143-151+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征稿启事

    <正>一、刊物简介本刊创刊于1934年,是由河南大学主管、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现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核心期刊、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期刊、中宣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专栏建设期刊等。本刊为双月刊,单月1日出版。二、征稿内容本刊常设“政治学研究”“哲学研究”“经济学管理学研究”“法学研究”“历史学研究”“文学研究”“教育学研究”“编辑学研究”等栏目。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学术研究热点和前沿,适时组织策划特色研究专栏。

    2025年04期 v.65;No.325 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9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2025年度有关栏目重点选题

    <正>经济学管理学研究1.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2.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3.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4.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5.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

    2025年04期 v.65;No.325 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8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