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政治学与社会学研究

  • 基于关系圈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村庄整合实践的研究

    林兆琦;

    社会关系与经济活动的互动存在以社会关系网络替代宏观的“社会”概念,且过于关注互动过程本身,缺乏对互动过程所指向的宏观影响的探讨。受关系运作视角启发,结合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尝试提出本土化的关系运作分析视角——关系圈层。农民专业合作社可视为社会关系与经济活动互动的产物,是“亲友圈层”与“生意圈层”的互构,在这一过程中重叠关系网和关键个体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亲友圈层”与“生意圈层”的重叠部分,更容易推动基于血缘、地缘、社会分工以及利益所形成的共享价值,并通过共享价值强化村庄整合;另一方面,合作社带头人是两个圈层重叠部分的中心者,为了维护重叠核心稳定,驱动合作社良好运营,需要将外部资源导入村庄,他们成为“主内又主外”的精英,强化了村庄整合。

    2025年05期 v.65;No.326 1-7+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 城市企业化经营的批判性反思——基于《资本论》的研究视角

    包治国;代金平;

    当前西方“城市企业化经营”主张按照企业经营的方式对城市生产生活进行全面控制。事实上,“城市企业化经营”这一新自由主义城市管理行为模式,只是使劳动力服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有的“合理化”管理形式。“城市企业化经营”同样具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分析的资本主义管理的二重性——一般性和欺骗性。并且,“城市企业化经营”造成和加深了日常生活的新的异化形式: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的异化;城市社会空间的异化;城市公众的自我异化——群体的疏隔。只有从根本上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将城市发展与城市管理的规律和人的发展与人的管理的规律相结合,推进城市权利和城市正义,才能真正建立管理有序和生活美好的城市。

    2025年05期 v.65;No.326 8-1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6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

  • 要素流空间视角下长江经济带创新网络结构特征演化研究

    叶堂林;张莹;

    流空间已成为推动区域间创新要素高效链接和有效组合的空间组织形式。基于2013-2023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的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互投矢量数据,运用复杂网络模型构建创新流空间网络,能有效考察长江经济带协调创新发展的状况。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该空间网络结构特征进行测度分析,并运用面板回归模型,从数字要素、产业转移、经济基础、人才禀赋、政策支持、交通运输角度探究影响长江经济带创新要素交流的因素。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创新流空间网络形成了以上海为核心,成都、苏州、杭州、南京、重庆、武汉为次中心,省会城市及部分新兴城市为社区枢纽带动网络社区边缘城市向网络中心聚拢的“一核多极”格局;上游地区以紧密的内部创新协作为主,中下游地区的跨流域创新协作比较活跃;网络展现出低密度、小世界、无标度网络特征;数字要素、产业转移、经济基础和政策支持对长江经济带创新要素交流存在正向影响,其中数字要素、政策支持和交通运输的影响在上中下游间存在异质性,数字要素对城市间创新联系的驱动作用呈现增强趋势。

    2025年05期 v.65;No.326 16-27+152-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5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数字平台对新业态从业人员社保参与度的影响机制研究

    张海娜;朱贻文;曾刚;

    社会保障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平台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结构深刻变化,新业态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群体规模不断扩大,但其参保率却不高,极大制约了社会保障体系高质量发展。基于江苏常熟市新业态从业人员的7893份一手调研数据,依托平台城市化理论,以数字平台企业劳资关系、平台的劳动监管为视角,讨论数字平台对城市新业态从业人员社会保障参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平台对新业态从业人员的社保参与度具有显著的影响,其影响因参与社保的类型存在差异;直接的平台-从业人员劳资关系及合理适度的平台监管能促进新业态从业人员参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与之不同,城乡居民社会保险的参与提升则受消费者的额外支出和更为规范化的监管影响;个体差异(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区域差异及个人经济特征差异(如收入状况、结算周期、支出状况等)共同产生影响。研究建议,数字平台企业需针对新业态从业人员的差异,调整平台的监管方向、内容及力度,探索就业地参加社会保险不受户籍限制的路径,同时关注构建更加稳定长效的劳资关系,完善转移接续机制和参保激励约束机制。

    2025年05期 v.65;No.326 28-37+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1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法学研究

  • 反思区块链治理的组织、结构与运行——基于马克思的理论视角

    曹晟旻;

    以技术面貌出现的区块链能够重塑社会关系,演进为某种特定的治理模式。在社会生活中,区块链治理不仅有广阔的社会应用空间,而且表现出很多实践优势。马克思对社会治理的工具、规律和方法等做过深入研究,这些理论成果可被用于反思区块链治理的组织、结构与运行。区块链治理结构主要采取分布式协作的组织形式,与马克思提出普遍联系的观点相契合,可以根据区块链的不同做出类型划分,并按照需求有针对性地加以选择。区块链治理的运行机制采用基于代码和算法的数据运作方式,以智能合约为工具对社会事务进行自动化处理,旨在开启人物互联的全新格局,但最终目的仍是马克思强调的满足人的现实需要,促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了推动区块链治理的完善和优化,既要致力于维护马克思所倡导的公平正义,通过融入道德观念和伦理价值来促成其自身的实质化改进,也要结合马克思对权威与自治的理解,充分认识到现有结构并非绝对的去中心化,而是有限和相对的中心化,还要注重法律规范与技术手段从分立到有效协作的重要转变。由区块链引发的社会治理变革才刚开始,在未来将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和进步空间,而马克思理论视角对于反思区块链治理不可或缺。

    2025年05期 v.65;No.326 38-50+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4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备案审查制度嵌入公平竞争审查的机理与路径研究

    苗沛霖;

    完善和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全国范围内资源要素顺畅流动的必然要求。国家对该制度的持续关注,意味着制度仍有提升和完善空间。公平竞争审查的“制度失灵”困境绝非仅靠制度自身修补就可以达到制度建构的预期目标,而需要超越行政体制的内在局限,从更广泛的意义理解和定位该制度。将备案审查导入公平竞争审查,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备案审查程序与机制,对政府影响竞争的规定进行审查监督,实现审查监督体制间的衔接联动,以纠正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消除影响公平竞争及妨碍创新的制度束缚,以增强公平竞争审查的实效性和权威性。

    2025年05期 v.65;No.326 51-60+153-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5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历史学研究

  • 直皖纷争中王印川与河南政局之嬗变

    杨光辉;朱明礼;

    1920年初,段祺瑞为阻止吴佩孚北撤和破坏直系组织的反皖同盟,意图控制河南,以吴光新代赵倜为河南督军,但此举遭到各方反对,豫督赵倜也随之倒向直系。在曹锟和段祺瑞的协商下,最终赵倜留任督军,皖系王印川任河南省长。王印川长豫后,锐意图治,但因直系吴佩孚和赵倜的排挤,不安于位。王印川为抗衡赵倜,派人赴京检举赵倜部下的不法之事,赵倜察觉后,决定驱逐王印川。由于皖系的亲日政策,王印川亦遭到河南国民大会的驱逐,被迫离开河南。直皖战争结束后,皖系下台,王印川失去皖系奥援,即于当年7月被迫辞职。王印川短暂长豫又被迫离豫的浮沉历程,是管窥直皖两系纷争的窗口,展现出北洋时期省长制度实施的艰难性,亦映照出北洋政府无力突破央地关系和军政关系失序的制度困境。

    2025年05期 v.65;No.326 61-7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8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猎场与风沙:北宋开封环境变迁实验

    程民生;

    北宋皇帝在开封郊外狩猎次数从多到少直至在北宋中期停罢,而北宋开封沙尘天气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再到少,在北宋中期形成高峰,所反映的其实都是开封作为都城的环境变化。宋初,开封郊外的林地、草地、湿地面积较大,自然环境比较优良。从宋真宗朝开始,随着国家太平、人口增多、城市膨胀,京郊的草地和荒地开始被开垦,大力发展粮食等种植业。郊区的空间不断被挤压,天然林地、草地和湿地面积缩小,自然环境恶化,逐渐出现风沙天气。北宋前期沙尘天气最少,北宋中期最多。神宗朝开始采取多种措施保护林木、修复环境,到宋徽宗朝东京城内外的自然环境大有改善,实现了大都市与周边环境的平衡和谐发展,是为一次重大的生态社会实验,在古代史上具有特殊意义。

    2025年05期 v.65;No.326 72-82+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7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文学研究

  • 新理性、应然性与反升华的现实重构——论1930-1937年左翼文学的想象与叙述

    陈红旗;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左翼文学因为“左联”的领导和组织,形成了与20世纪20年代革命文学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想象与叙述。“左联”规约和影响下的左翼作家明显削减了作品中的浪漫元素,他们更注重将主观的感性转化为客观的现实描写。这种描写依然保留着作为个体的男性和女性的感性,但其重心已不在抒发情感或叙述表达本身,而在于消解对主流意识形态和专制统治的情感或思想的现实认同。左翼作家通过新理性、新感性和各种文艺形式的创作所传递出来的是反抗斗争和社会重构等应然性的信息。左翼文学以其创新性的审美形式和革命性的主体性潜能,表现出鲜活的生机和充沛的能量,不但给人性的解放开启了新的路径,还从根本上推动着读者去倾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从而给后人留下了诸多神奇的历史光影和“巨人”传说。

    2025年05期 v.65;No.326 83-9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1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戈迪默的“非家”叙事与马克思主义

    李丹;

    199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纳丁·戈迪默是南非著名左翼作家,其一生所创作的15部长篇小说虽主题各异,但都呈现出一种围绕家国意识构建的“非家”叙事艺术,并在“非家”叙事的创作流变中逐渐显露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戈迪默的“非家”叙事经历了“离家”“无家”和“迁家”这三种不同历史形态,反映了南非百年变迁中的种种社会痼疾,也展现了她个人文学创作中曲折成长的马克思主义辩证认知之途。其“非家”叙事背后蕴含着强大的认知革新力量,启迪着南非人民转变旧有种族思想观念、勿忘反种族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精神,以及重塑适应新南非建设发展需要的本土化时代化的新型马克思主义。

    2025年05期 v.65;No.326 92-98+154-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博茨瓦纳与中国女作家的生命书写——以尤妮蒂·道和萧红的两部小说为中心

    陈亚洁;朱振武;

    生命书写作为文学创作中的永恒母题,在博茨瓦纳与中国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女性作家笔下得到了充分彰显。尤妮蒂·道和萧红的自传性小说就是这样的代表作。两位作家身处不同时代与国度,对生命书写的具体呈现方式存在差别,但在更普遍意义上又具有较高的相似性,都将创作目光聚焦生命本身,都通过探讨生命的源头、个体生命中的独特联结与自觉的生命意识,描绘出朴素且富含深意的生命图景。本文对两部自传体小说进行多维比较,探讨尤妮蒂·道和萧红借助文学作品所呈现的文学本身回应生命困境的多元可能,努力挖掘中博女作家从不同维度展现的生命书写方式。

    2025年05期 v.65;No.326 99-10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0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新时代女性叙事的精微走向——以门罗的短篇小说创作为中心

    高静;

    新时代以来,小说家特别是莱辛、米勒、埃尔诺、门罗和韩江等女性小说家越来越倾向于琐碎事物的描摹,并从中寻觅生活的意义和美学价值,构建出紧贴时代阅读心理的精微美学,而门罗作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毫无疑问是其中的典范。门罗着眼于日常生活的琐碎细微之处,以寻常琐物、寻常景观和寻常行为为载体发掘其脱俗之美,揭示出蕴含于普通生活背后深刻厚重的人生哲理。这种对琐碎精微的执着并非沉溺于庸常,而是以女性特有的敏锐和细腻解构传统的宏大叙事,并将“渺小”升华为“不朽”,从而既延续了伍尔夫以来书写普通日子的传统,也为当代小说提供了新的创作范式和AI智能所无法取代的美学表达。

    2025年05期 v.65;No.326 106-11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4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教育学研究_“国际中文教育”专题(2篇)

  • 国际中文教师非正式数字化学习意愿影响机制研究

    吴春相;王永艳;王肖玥;

    数字时代的知识增长日新月异,国际中文教师的非正式数字化学习成为其教学提升和知识提升的重要手段。然而,教师的学习意愿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为探索其影响机制,采取实证研究方法,运用技术接受理论模型,对312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有趣性和自我效能感正向影响学习行为态度和学习行为意愿,同时这四项通过行为态度的中介作用影响学习行为意愿;而技术焦虑负向影响学习态度和学习意愿,且通过学习态度的中介作用负向影响学习意愿;感知易用性通过“感知有用性→行为态度”的链式中介正向影响学习行为意愿。

    2025年05期 v.65;No.326 112-120+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9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类课程的演进与动因

    吕兆格;

    中国文化类课程作为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历了从工具性导向到文化认同建构、从边缘化到体系化、从单向知识传授到多元互动实践的转型,其嬗变历程既受到国家政策与外交需求的影响,也与国际教育形势与教育理念的转变、留学生教育需求的变化、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等方面密切相关。通过对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类课程演进脉络与发展轨迹的梳理,并进行历史维度的动力机制分析,可以优化当前中国文化类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文化传播效果,为新时代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制定与课程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2025年05期 v.65;No.326 121-128+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文化与传播研究

  • 改革开放初期流行音乐的传播实践与社会响应

    高悉淼;

    改革开放初期,流行音乐通过非正式渠道传入中国内地,在民众自发的日常传播实践中逐渐积累情感共鸣,构建出一个以审美经验和日常交往为基础的文化表达空间。随着传播路径的扩展和社会层面的持续响应,流行音乐的符号意义不断转变,并激发出对审美多样性与文化规范之间关系的重新理解。在相关体制机制尚未完善的阶段,流行音乐通过感性的传播逻辑与碎片化的互动方式,拓展了社会内部的表达空间,也在无形中推动了文化表达层面的调整。流行音乐由此成为理解改革开放初期社会情绪变化,以及文化传播秩序重组的一种独特视域。

    2025年05期 v.65;No.326 129-134+15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编辑学研究

  • 新时代我国学术期刊主题宣传的逻辑基础与实践路径——基于2010-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主题宣传文章的分析

    魏建;王苏苏;

    新时代学术期刊承担着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与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使命。通过分析2010-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术期刊主题宣传专栏和文章可以发现:主题宣传论文数量显著增长,研究视角趋向多元,涉及经济与社会发展各领域,其核心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主题宣传存在专栏同质性强、高质量论文不多、学科间协同不足等问题,具体表现在研究视角单一、理论深度不足、跨学科对话缺失以及传播实效性有限等方面。未来,管理部门要制定主题宣传规范,搭建跨期刊协作平台,强化编辑培训,推动成果多样化传播;优化专栏策划,加强编辑团队政治与学术素养,建立选题-审稿-传播全流程质量管控机制;学者要深化跨学科理论互鉴、创新研究方法,提升成果质量。

    2025年05期 v.65;No.326 135-14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0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媒介进化论视角下的融合出版与中国式出版现代化

    王志刚;赵英乔;

    莱文森的媒介进化论为理解融合出版提供了独特的认识论框架:融合出版复兴了“前技术时代”的视听要素,实现了多感官融合的知识呈现;融合出版中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嵌入,赋予知识传播数据化和智能化的“数字纹理”;融合出版在去中心化的知识网络中不断赋能读者,使阅读主体成为知识接受的中心,也成为重要的知识传播者。融合出版呈现出的技术演进特征与中国式出版业现代化、自主化的发展目标表现出逻辑上的高度一致性,融合出版能够以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赋能中国叙事体系的实践方式推进中国式出版现代化建设进程。

    2025年05期 v.65;No.326 143-150+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5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河南大学学报》"编辑学研究"重点专栏40周年暨专栏建设学术研讨会召开

    姬建敏;

    <正>2025年6月28日,由河南大学、中国编辑学会主办,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承办的“《河南大学学报》‘编辑学研究’重点专栏40周年暨专栏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大学郑州龙子湖校区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学报》《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出版业》《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上海大学学报》《山西大学学报》《湖北民族大学学报》《首都师范大学学报》《信阳师范大学学报》《许昌学院学报》《南都学坛》等业界和武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学界5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开幕式由河南大学副校长张礼刚主持,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季波致开幕词,中国编辑学学会会长郝振省、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贾宏宇和《河南大学学报》主编、编辑部主任李伟昉先后致辞。

    2025年05期 v.65;No.326 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3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征稿启事

    <正>一、刊物简介本刊创刊于1934年,是由河南大学主管、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现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核心期刊、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期刊、中宣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专栏建设期刊等。本刊为双月刊,单月1日出版。二、征稿内容本刊常设“政治学研究”“哲学研究”“经济学管理学研究”“法学研究”“历史学研究”“文学研究”“教育学研究”“编辑学研究”等栏目。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学术研究热点和前沿,适时组织策划特色研究专栏。

    2025年05期 v.65;No.326 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9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0 ]
  • 2025年度有关栏目重点选题

    <正>经济学管理学研究1.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2.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3.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4.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5.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法学研究1.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与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构建2.数字时代的法律形态、权利形态与法学知识形态3.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具体法治保障4.法治文化的法理阐释国际中文教育1.国际中文教育“三大体系”建设2.国际中文教育与文明交流互鉴3.国际中文教育新理论新方法4.国际中文教育跨学科交叉研究

    2025年05期 v.65;No.326 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8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