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政治学研究

  • 十八大以来国内新自由主义思潮主要错误论调辩驳

    竟辉;王岩;

    十八大以来,国内新自由主义思潮围绕我们党和政府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举措频发谬论。这些错误论调具体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对接论""改革开放前后历史时期互否论""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割裂论""宪政普适论""无产阶级新闻自由违宪论"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西方供给学翻版论"等,涉及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建设史认知、经济活动中资源配置方式选择、民主法治改革、新闻舆论工作等诸多领域。究其实质,国内新自由主义思潮错误论调是其意识形态本质的理论抽象,辩驳这些错误论调,拨开罩在其上的意识形态外衣,对于促进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与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017年02期 v.57;No.275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3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社会学研究

  • 创造性技术涌现中的政府模式选择

    周军;

    当前,人类社会正处在后工业化的大变革时代,它在科学技术上的标志是创造性技术的不断涌现。同时,创造性技术内蕴的变革力量正在解构那些由旧的制度框架和治理体系所建构起来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因为它们阻碍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如果说管理型政府模式及其控制导向的治理方式是与工业社会模仿的科学技术相适应并为其创设一种竞争性的环境的话,那么,在后工业化进程中,创造性技术的涌现及其聚合需要的则是能够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合作精神的政府模式及其治理方式。对于这种全新的政府模式而言,它不仅要为创造性技术的发展与聚合创设更具合理性的环境,而且还要积极引导这些技术的应用朝着人类普遍受益的方向发展。

    2017年02期 v.57;No.275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经济学研究

  •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制约与突破——一项基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研究

    卫志民;

    进入"十二五"时期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集聚效应不断增强,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推动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但由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集聚区建设结构性问题突出、创意产业人才缺乏、文化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文化创意企业融资难度大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明确集聚区产业布局与定位、大力培养并引进创意人才、加大文化资源开发力度、创新投融资方式成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突破发展瓶颈、开辟更广阔发展空间的主要探索方向。

    2017年02期 v.57;No.275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6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1 ]
  • 河南省际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研究

    刘荣增;

    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和欧氏距离模型对河南省与其他省、市、自治区的省际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状况进行分析,从省际经济联系角度看,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河北五省与河南呈现强联系型,天津、浙江、湖北、陕西和安徽五个省份与河南是较强联系型,广东、山西等12个省份与河南的联系呈一般联系型,海南、贵州、黑龙江等四个省份与河南呈弱联系型,宁夏、青海、新疆、西藏为最弱联系关系;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角度看,北京、上海、天津、广东、宁夏、青海和西藏与河南属于强互补型,甘肃、山西、海南和新疆与河南是一般互补型,江苏、浙江、陕西、重庆等13省与河南是一般竞争型,山东、河北、湖北、安徽、辽宁、湖南与河南呈强竞争型。

    2017年02期 v.57;No.275 2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 ]
  •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视角——来自空间扩展的新古典索洛增长模型的证据

    孙向伟;陈斐;

    在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研究中,大尺度的观测单元可能会忽略小尺度观测单元间的异质性特征,小尺度观测单元的采用可以改善模型回归系数产生的偏差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采用1992-2010年中国339个地市统计数据,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空间计量面板扩展形式,考察我国五大区的区域经济增长收敛和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中国五大区域普遍存在区域经济收敛,且收敛速率远高于采用传统新古典模型和省级数据的情况;收敛的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东部地区、西南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地区空间溢出效应的特征不同于其他四大区域,具体表现为其经济增长方式对空间位置关系较为敏感。因此,政策决策者在制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时应注意改善我国技术和资本转移机制,在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时需要区别对待。

    2017年02期 v.57;No.275 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7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 ]

法学研究

  • 帮助行为正犯化视野下的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研究

    王爱鲜;

    《刑法修正案(九)》增设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从而为对信息网络犯罪提供信息网络技术帮助的行为配置了独立的罪名和法定刑,开启了信息网络犯罪之帮助行为正犯化的立法进程。成立该罪,主观上要求行为人明知,客观上要求情节严重。由于信息网络服务行为具有中立性特征,从而使中立帮助行为的正犯化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中立帮助行为、帮助行为与帮助犯不是同一概念,中立帮助行为入罪条件的设定应采取限制处罚说。帮助行为的相对正犯化不仅要考察相关联的正犯行为,也要考察帮助行为本身的社会危害性。只有当帮助行为被承认为正犯时,才按刑法分则的规定单独定罪判刑,否则仍然作为正犯的帮助行为,按《刑法》总则有关从犯的规定进行处罚。

    2017年02期 v.57;No.275 3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28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8 ] |[阅读次数:1 ]
  • 规范法学视野下的民间法研究

    周俊光;

    传统民间法研究常遭受种种批评,其根源多在于民间法并未明确自身的规范定位。民间法属于行为规范的范畴,但并不属于法律的规范范畴,因而从学理上说需要以"民间规范"来丰富"民间法"的概念内涵。这意味着民间法研究首先需要着重关注民间规范对于正式秩序的结构问题,这是民间法研究在法治语境下证成自身正当性与合理性的必然选择。民间法需要以"权利"为基本范畴展开研究,以期作为中国现代法治建设的助益资源。民间法的当下研究任务包括:重建民间规范的话语体系、构建民间规范的理论体系以及证成多元规范共治下的新型法治模式。

    2017年02期 v.57;No.275 4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6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 ]
  • 环保组织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以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为视角

    栗楠;

    环保组织作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主要参与者,在《民事诉讼法》与《环境保护法》赋予起诉资格后,并没有发挥预设的作用。通过对比分析环保组织参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前后的状况,揭示环保组织虽有较大的发展,但早期面临的困难仍然影响其发展,并且随着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出现发生新的变化。不适合的管理体制、缺失的保障制度、较低的参与意愿、组织自身能力建设的不足限制了环保组织参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因此有必要树立环境优先的发展理念,放宽环保组织的登记注册方式,建立保障体系,统一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程序。

    2017年02期 v.57;No.275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8 ] |[阅读次数:1 ]

宋代研究

  • 北宋开封人才的井喷现象与历史贡献

    程民生;

    "二十五史"列传中的开封人共346人,其中北宋167年间共165人,占总数的47.6%,是开封历史上人才的顶峰,呈现出井喷现象。涌现的各类人物齐全,以文官群体、武官群体、后妃群体、宦官群体为突出代表。更有名门望族在汴京形成并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以三槐堂王氏、昭德晁氏、桐木韩氏、吕氏家族最为典型。外迁移民中,广东珠玑巷群体、福建赵家堡、韩国白川赵氏等,多是在宋亡之后重新彰显于外地乃至外国。他们在历史中发挥着不同程度和性质的重要作用,体现着宋文化以及汴京元素强大的生命力、再生力,是中华文明延绵数千年而不断的范例。

    2017年02期 v.57;No.275 6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5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试论宋代枢密都承旨的渊源、职能与人选

    韩冠群;

    宋代的枢密都承旨渊源于晚唐时负责承接、传递章奏的枢密承旨。太平兴国七年(982)初设都承旨,仍然保留上殿奏事以及对军务文书的通进职能。因枢密院机构性质的次第转变以及宋代文武分途治国理念的制约,都承旨的人选经历了武资官、吏人、文资官的变化。神宗朝出现文官任正职、武官任副职的格局,但宋神宗多用武官。哲宗朝重归于文官。绍兴元年(1131)将"都承旨一员,并差两制"确立为祖宗故事。宋孝宗起用武官,后受到文官集体抵制而放弃。文武纠葛的背后既有"亲疏"与"能庸"的交织,又有皇帝与文官集体的权力博弈,共同呈现出宋代中枢政治的复杂面相。

    2017年02期 v.57;No.275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4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文学研究

  • 一个文化事件与一场文学运动——“黄牡丹状元”事件的文学史意义

    朱丽霞;

    明崇祯十三年(1640)发生在扬州的"黄牡丹状元"评选是明代末年一场引人注目、影响深远的文化事件:岭南举子黎遂球途经扬州,参加影园牡丹诗会而夺得"黄牡丹状元"的桂冠。以此为契机,岭南诗坛逐渐引起主流文坛的重视,开始平视中原、傲视江南,在其后的诗史中逐渐引领诗坛。扬州牡丹状元文化事件之所以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原因在于:首先,它第一次颠覆了历史上视岭南为文化荒漠的传统识见,岭南诗坛获得了空前的诗学自信;其次,牡丹状元黎遂球因抵抗清军而壮烈殉国,其节烈精神一直鼓舞后世;再次,扬州以南北交通咽喉和财富渊薮吸引着天下文士精英,各路名士所参与的黄牡丹诗会及其所产生的影响传播到琼海与塞北。

    2017年02期 v.57;No.275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 宋元话本中的东京想象与记忆

    郜冬萍;

    话本小说中的东京想象与记忆是凭借文字而展开的。从作为话本故事场景呈现的纪念碑性实物记忆,到象征皇权、选拔人才和多种狂欢式节日等政治精神文化记忆,再到追求前途的士子、发迹变泰的下民、乐善好施的商贾、司法公正的清官、辛酸悲戚的歌妓等市民日常生活记忆,话本小说中的东京承载了远比地理空间丰富得多的政治、精神文化及各种类型人的活动,呈现出多维的特性,此特性不仅极大地影响了话本小说对东京的书写,激发了小说叙事的多样性,而且塑造出东京意象,这个东京意象是阅读群体在阅读话本小说时共享的精神记忆和文化生活。

    2017年02期 v.57;No.275 94-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5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家庭伦理视域下卡勒德·胡塞尼作品的创伤叙事

    刘靖宇;

    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作品是以战乱为背景、以家庭为载体、以生命为维度的创伤叙事。作品展现了主人公自幼因亲情缺失而遭受创伤、在追寻亲情的过程中因伦理困境被迫回溯当年的创伤记忆;对创伤记忆的回访帮助主体寻回创伤的意义与个体身份,而后又在亲情的抚慰下获得救赎并完成创伤的疗治。从文学伦理学视角看,胡塞尼的创伤叙事蕴藏着深刻的伦理内涵:个体创伤记忆、集体创伤历史的形成与治愈主人公伦理身份的缺失——追寻应有的伦理身份——伦理身份的获得这条主线紧密交织在一起。作为一位视角独特的作家,胡塞尼从个体创伤的视角窥见家庭、从家庭的角度洞察社会,既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洞察,也表达了他对家庭伦理关系的独特见解。

    2017年02期 v.57;No.275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2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 ]

教育学研究

  • 义务教育发展政策变迁:制度分析与政策创新

    王星霞;

    改革开放以来,义务教育经历了从非均衡发展到均衡发展的政策变迁。政策变迁的原因是义务教育制度的稳定性、社会大环境的变动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义务教育相关主体对利益极大化的追求三者之间持久的冲突。政策变迁虽已产生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历史欠账多、路径依赖性强、政策变迁滞缓时间长、制度缺陷多等原因,导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推进乏力。因此,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制定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创新:反哺农村教育,消解历史欠账,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强力推进义务教育发展政策的变迁,消除路径依赖;加强政策学习,缩短政策变迁滞缓时间;完善现有政策,弥补制度缺陷。

    2017年02期 v.57;No.275 109-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15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 ]
  • 回归现实生活:道德教育的理想路径——一个关于道德价值取向的话题

    李社亮;

    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使其拥有了真正的生命活力。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既是连接道德教育与浪漫理想的重要桥梁,又是学生体验道德教育真谛的手段和达成生活理想愿景的主要途径。当前,我国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相分离,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刻剖析,有利于认清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是辩证发展的,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的目的在于引导现实生活和创造"可能性"的生活,道德教育的生活性体现了人们对受教育个体的尊重。因此,深刻分析道德教育与生活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引导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并在此基础上超越现实生活。

    2017年02期 v.57;No.275 118-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4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 基于社会性发展视角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探析

    吴文君;张彦通;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就其内部来说,是个体心理机能失衡;就其外部来说,是个体社会性发展不良。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其社会性成正相关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大学生的社会性可以分为社会交往、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适应四个维度,涉及大学生对社会文化的接受、认同、践行和对社会角色的认知、体验、适应。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与他们的社会交往缺乏、社会认知有偏差、社会情感缺失和社会适应不良有关。笔者基于社会性发展的视角,探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2017年02期 v.57;No.275 124-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0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1 ]

文化与传播研究

  • 传媒经济学视角下节目主持人影响力解析

    贾毅;

    主持人影响力是受众对主持人的认同度和主持人对受众心理、思维、态度的控制力。主持人影响力拥有无障碍获取性、绝对成本高、相对成本低、多级交互与多级反应性和生命周期性等独特的经济特征,其经济价值主要体现于规模性、持续性、排他性和保障性等四个方面。主持人影响力的形成与多重因素相关,主持人、媒体等需要在保证经济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双重价值下最大限度地开发、累积和使用这种影响力。

    2017年02期 v.57;No.275 13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4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微信舆论生态治理研究的价值、现状与路径

    陆高峰;

    舆论生态治理观是一种用生态学理论中整体、平衡、互动、和谐、全面等观念来综合看待、解决舆论生态中出现问题的观念。在当前舆论热点、突发事件不断,微信舆论已经出现大量谣言、欺诈、侵权等非法不良信息的情况下,加强微信舆论传播与生态治理研究,有利于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现有微信舆论治理研究大都从管理、监管、管控等单向视角来研究。研究视角过于强调政府等管理者的作用,忽视了普通公众的自我参与;治理方法过于强调法律、国家机器等硬性管理,忽视了道德、习俗、文化认同等软性控制。加强微信舆论与治理研究,必须创新思维,综合运用多种硬性、软性社会治理手段,加强微信舆论的多维生态治理。

    2017年02期 v.57;No.275 137-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下载次数:8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 ]

编辑学研究

  • 对出版评论教学的若干思考

    范军;曾建辉;

    大出版时代,出版评论成为读者、学者、从业者发表看法、交换意见、交流业务、展示成果、引导工作的重要平台和方式,作用和影响日渐扩大,出版业对评论人才需求日益迫切。而国内主要高校出版评论课程的教学明显存在着对课程重视度不够,定位存在偏差;教法比较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材严重匮乏,教学内容游移不定等不足。这要求出版评论教学进行全面的深刻革新,抓住课程、教材、教法三个主要方面,更新课程理念、调整课程定位、扩充课程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和产业需要的优秀专业人才。

    2017年02期 v.57;No.275 143-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新中国畅销书与时代变迁关系评析

    易图强;

    从新中国畅销书出版传播的历史来看,畅销书与时代变迁之间具有内在必然联系。一方面,时代制约、决定着畅销书,即时代的迫切需要催生了体现这种时代要求的畅销书,时代创造了某种图书得以出版并畅销的客观条件,畅销书的出版传播依托于时代、依赖于时代;另一方面,畅销书反映、影响着时代,即一定时代的畅销书体现了该时代的历史特征、历史主题,映射了该时代的社会心理、大众心态;图书的畅销,既推动社会的进步,也有可能阻碍历史前进,畅销书对社会的发展发挥着短期或长期的作用。时代作用于畅销书,畅销书又反作用于时代,畅销书离不开时代,时代又呼唤畅销书。

    2017年02期 v.57;No.275 148-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4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打造学术精品 服务教育事业 河南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

    <正>《文化研究:批评导论》本书对文化研究作了全面的、极具启发性的介绍。它从描述文化研究的社会、理论历史和环境开始,介绍文化研究重要领域里的一系列文章,意在提出问题和引发讨论,每一章节剖析和解释文化研究中的一个话题,如时间、空间、媒体和公共领域、身份、性别、价值等。本书采用特定主题的结构形式,以利于引起人们对文化的兴趣,培养人们的批判

    2017年02期 v.57;No.275 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8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