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涛;顾明栋;
广义的文学空间不仅指作者所创造的叙事空间,或由外部因素影响下的空间生产与权力结构,还应包括由读者对文学作品的介入和诠释而形成的空间建构。这样的文学空间是一个主客观相结合的虚拟空间,由作者、作品、读者和社会环境等各方因素共同参与才得以完成。文学虚拟空间是丰富多样的。具有不同需求和背景的读者对同一部作品进行解读的方法和视角可能大相径庭,因此产生的虚拟空间也各不相同。从文学的审美心理角度来看,读者对作品世界的认知体验、审美经验和情感注入是影响其参与文学虚拟空间建构的主要心理要素。这三个要素之间互相融合、互相影响,共同决定作品的价值实现。
2023年05期 v.63;No.314 77-82+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2K] [下载次数:5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朱静宇;王荣翠;
余华的《文城》引起人们争议的是情节的无逻辑性和缺乏与现实的共情力,其实这与卡夫卡《审判》中的“省略法”有许多相似之处。余华对卡夫卡“省略法”的借鉴表现为:章节与文本构成关联省略、“悖谬”省略及对“法”的多重意蕴的省略。但是,余华也有对此方法的创造性发展,尤其表现在“零因果”的逻辑中掺杂了现实的因果逻辑的省略法,在多义性意蕴中倾注对现实的关怀意识。“省略法”作为理解卡夫卡和余华艺术价值的重要方法,也可以为批驳余华缺乏逻辑、缺乏与现实共情的观点进行反驳。余华适时联系文化传统赋予“省略法”以适合中国文化土壤的表现形式,显示出余华对卡夫卡“省略法”的创造性运用。
2023年05期 v.63;No.314 83-90+154-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0K] [下载次数:5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蒋祎;
《中国的一日》处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中心任务由阶级革命向民族革命转型的历史进程之中,它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发展史的内在构成部分。对《中国的一日》外部的物质环境、内在的美学形态以及创作主体构成等一系列因素的考察清晰表明,它是印刷资本主义的典型产物,且沿袭着五四新文学的美学风格,其所形塑和想象的乃是以小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共同体。一方面,我们从这些总体特点和发展逻辑出发可以考察整个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为“艺术即宣传”的历史形态;另一方面,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的一日》发展和充实了既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意涵,它所蕴含的通向下一环节的积极性理论思想使我们能够重新认识和审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思想价值。
2023年05期 v.63;No.314 91-97+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9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谢江南;师艺荣;
汤姆·斯托帕德与莎士比亚、王尔德等经典剧作家的亲缘关系已为人熟知,但古希腊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对他的影响却较少引起注意。事实上,在其作品中有类似于阿里斯托芬喜剧中歌队的角色。通过梳理阿里斯托芬歌队的特点,并与斯托帕德的角色相比较,可以明显看到,在其剧作中,也有作为一个群体参与政治讨论的角色,包括《好男孩都应受到恩宠》中管弦乐队扮演的“辩论评论者”、《爱的创造》中牛津大学教授和记者们扮演的“辩论参与者”。这些阿里斯托芬式的歌队形象,在剧作的政治讨论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表达了斯托帕德的政治观点,是其参与政治讨论的独特方式。尽管斯托帕德没有像同时代的其他剧作家那样激进地表达政治观点,但他通过歌队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2023年05期 v.63;No.314 98-104+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5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黎跃进;
日本近代大文豪夏目漱石是一位伦理意识强烈的作家,他对文学与道德的内在关系、文学的伦理使命有着深刻的理论自觉,这种自觉贯穿他的人生和创作始终。在其精神世界始终存在着善恶是非的伦理选择和思考。结合夏目漱石生存时代的伦理环境,考察夏目漱石人生实践和文学创作的伦理选择,其具体表现为忧时伤世的伦理情怀、自然真诚的伦理品格和独立自由的伦理目标,这三个方面构成夏目漱石伦理意识的基本构架。但夏目漱石的伦理思考充满困惑,主要表现为社会伦理与个人伦理的冲突悖反,这在夏目漱石小说中的“三角婚恋模式”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夏目漱石的伦理困惑既是人生选择的艰难,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冲突的结果。
2023年05期 v.63;No.314 105-11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3K] [下载次数:4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